茶叶是我市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茶产业是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的三大“百亿产业”之一,是我市的经济特色产业、绿色生态产业、精准扶贫富民产业,是咸宁率先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的先锋产业。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至关重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绿色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在新形势下研究和推广茶叶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保障和提高茶叶质量安全,实现我市茶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一、咸宁茶叶质量安全现状
近年来,我市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大有好转,茶叶中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明显降低。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要求在安全质量上有一个新的进步,有些老问题仍然存在,新的问题又在出现。
(一)茶叶种植环节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
1、受到茶叶产地环境的影响
由于近年来工业化发展的不断加快,某些茶园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变得越来越差,汽车尾气排放弥留在空气中,导致部分区域的空气中还含有一些重金属元素,如铅元素等。
2、受茶园生产管理技术的影响
茶叶鲜叶生产管理技术包括茶园耕作、施肥、病虫防治、修剪、灌溉、采摘等技术,对茶叶质量安全影响很大,其中茶园病虫害防治和肥培管理技术对茶叶质量安全影响最大。譬如,有些茶农缺乏植保知识,病虫害防治时,农药缺乏选择性,不能做到“对症下药”,导致施药浓度偏高或施药次数增多,增加了茶叶质量安全风险;有些茶农茶叶病虫防治安全间隔期意识不强,夏秋茶采摘茶园,由于采摘期和茶园防治期重叠,容易发生安全间隔期内采摘茶叶的现象,导致农药残留超标;个别茶农缺乏基本安全知识,在病虫害防治时,为了一味追求防治效果,违规使用禁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
(1)茶园投入品问题
茶园需要定期施加肥料,但是一些肥料特别是有机肥料中往往含有大量重金属元素,长期施加该类型的肥料会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越来越高。例如,长期大量施用磷肥会导致茶叶中的氟元素严重超标,影响土壤的水溶性,使得土壤越来越不利于茶叶的正常生长。有些茶农为了追求产量,不合理施加肥料,导致出现很大的食品安全问题。
(2)农药不合理使用导致的安全问题
茶叶种植过程中难免会使用农药,但是农药的使用必须把握好度,如果把握不好很容易导致过量的农药残留,而农药残留会直接影响茶叶的质量。有些茶农为了提高产量,加快茶叶成熟的速度,不惜使用一些违禁的农药,并且剂量严重超标。
(3)采摘标准不恰当引起的质量安全问题
茶叶嫩叶和成熟叶片的氟含量明显不同,一般成熟叶片比嫩叶的氟含量高出5~8倍,所以茶叶成熟度越高,其氟含量相对越高。因此,在茶叶采摘过程中必须设定严格规范的采摘标准,如果设置不合理,则会导致茶叶中的有毒物质迅速累积。此外,采摘不当还会导致茶叶中其他重金属超标。咸宁是青砖茶主产区,生产青砖茶的原料老青茶的鲜叶采摘标准一般是一芽4-5叶,有些茶农或企业为了追求产量和便利往往超出采摘标准,致使茶叶中的氟含量超标,引起的质量安全问题。
(二)茶叶加工环节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
1、数量庞大的小规模加工企业监管难导致产生质量安全问题
我市茶叶加工企业以中、小规模为主体,加工企业数量大,加工企业之间的管理水平、硬件条件、质量意识良莠不齐; 加之茶叶加工链条较长,涉及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和销售等过程,化学污染、物理污染以及生物污染在加工过程中都会发生,要对每个企业都进行有效的监管变得十分困难。 目前茶叶加工业的产业结构,导致茶叶质量安全的隐患难以控制,个别茶叶生产经营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加工过程中违规使用色素、香精等物质,以提升茶叶的商品价值,导致茶叶中混有不明的成分,增加了茶叶质量安全的隐患和风险。另外,部分茶厂加工设备陈旧、加工环境较差、卫生条件恶劣,存在着有害微生物和重金属污染隐患,已成为茶叶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严重影响茶叶品质和卫生安全。
2、二次污染是加工中突出问题
茶叶加工过程主要把鲜叶加工成产品。 我市目前生产绿茶、红茶、黑茶、白茶等茶类,加工方式差异较大,加工过程可能产生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的二次污染。譬如茶叶加工过程中茶叶与加工机具发生摩擦和碰撞,金属表面材料的磨损容易沾染茶叶,重金属成分有铜、铅、铬、镍等;加工过程茶叶与地面接触,容易受到灰尘等内含物的污染,如灰尘中铅的含量高达17.02~28.53mg,如茶叶与地面接触,将会增加茶叶中铅、砷等含量;青砖茶加工的发酵和陈化工序,加工人员不规范操作或不良卫生习惯容易引起大肠菌群等有害微生物的污染;此外,加工用燃煤如果防护不当,会引起硫、磷等元素的污染。
(三)茶叶流通环节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
茶叶流通环节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主要在茶叶包装材料、包装及储运等方面的安全性,目前生产茶叶包装材料的企业很多,企业的卫生状况参差不齐,有些生产复合包装材料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滥用印刷油墨、稀释剂、黏合剂等物质,致使许多包装材料带有强烈的异味,这些包装材料不仅对茶叶形成二次污染,而且破坏了茶叶原有的香气和滋味。我们有些企业为了节约包装成本,就选择价格便宜、卫生质量差的企业制作茶叶产品包装,产生茶叶质量安全隐患。
二、新形势下研究推广茶叶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助推咸宁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做好产地环境监控工作,修复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去除产地环境污染
做好产地环境监控工作,修复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对于原来环境受污染的茶园,一方面在茶园生产管理中全部实行绿色生产技术,决不允许有再污染的措施;另一方面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进行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对于环境没有受污染的现有茶园,督促鼓励继续保持良好的绿色生产技术模式,生产出品质优良无污染的绿色健康饮品;对于新发展的茶园,建议选择远离城镇、工业区和交通干道,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附近无三废污染源,生物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70%以上,土壤肥沃,理化性状良好,PH值5.5—6.5,宜茶生长的地方建立茶叶基地。
(二)大力示范推广“减肥减药”等茶叶绿色生产新技术,做好茶园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减少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残留和污染,从生产源头把好茶叶质量安全关
茶园“减肥减药”新技术是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茶叶专家团队,通过大量试验总结出的“空中挂灯,园中插板,以毒治虫,以色诱虫、以虫治虫”的减药模式和“测土配方,按需施肥精准施肥”的减肥模式。大力示范推广“减肥减药”等茶叶绿色生产新技术,解决了原来一些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不合理使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从源头上减少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和污染。
(三)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养“一懂两爱”的茶业基层人才队伍,从深层次的人才知识层面消除茶叶质量安全隐患
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定期、分批、有针对性地组织基层从业人员,参加茶叶种植、加工、营销等茶叶技术培训班,培养“一懂两爱”的茶业基层人才队伍,从深层次的知识层面消除茶叶质量安全隐患。
(四)与时俱进,及时收集、整理、宣贯国家省市出台的有关茶叶质量安全的新标准、新要求,引进或试验研究出能达到新标准、新要求的新技术、新模式。使茶农和茶企在生产中有标可依、按标生产,从技术层面消除茶叶质量安全隐患
(五)加快茶叶加工厂提档升级,从茶叶加工环节上消除茶叶质量安全隐患
加快我市茶叶加工厂提档升级。采取淘汰一批、改进一批和扶持一批的策略。淘汰一批规模小、加工设备陈旧、加工环境差、卫生条件恶劣,而又不愿进行改进提档升级的小企业和小作坊;改进一批规模较小、加工设备较陈旧、加工环境和卫生条件较差,愿行改进提档升级的中小企业;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加工设备先进、加工环境和卫生条件好的企业,鼓励他们做大做强,帮助、带动、整合茶农和小企业,从茶叶加工环节上消除茶叶质量安全隐患。
(六)大力促进品牌提升,规范茶叶包装、储运和销售过程,从茶叶销售流通环节消除茶叶质量安全隐患
大力促进茶叶品牌提升,重点支持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按照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精准扶贫”要求,大力扶植茶叶生产企业走优质化发展道路,从较大茶叶品牌生产企业着手,引导企业自建茶园,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推动形成一批质量可信、安全可靠、国内外竞争力强的优质茶叶品牌,推动名优品牌走向世界,既促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又从茶叶销售流通环节消除茶叶质量安全隐患。
(七)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督检查,推进“三品”认证,建立健全可追溯制度,从法律法规和制度上保障茶叶质量安全
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促进“三品”认证,建立健全茶产品可追溯制度,从法律法规和制度上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切实开展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严格生产许可,强化日常监管,加大抽检监测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督促茶叶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推进“三品”认证,建立健全可追溯制度,从法律法规和制度上保障茶叶质量安全。